这个夏天,杭州籍演员袁立主动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民间公益组织,探访陕西尘肺病患者的消息在网络上引热议。杭州的谢先生也很关注这个事情。
一年前,谢先生的爸爸被确诊为间皮瘤,这是一种他从来没听说过的肿瘤。“一向身体康健的爸爸为何会得这么罕见的肿瘤?”随着治疗的深入,谢先生才知道,爸爸得这个病可能和他20多年前在钢铁行业的从业经历有关,因为炼钢厂使用的保温材料是石棉制品。
“石棉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尤其在生产加工以及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微小的石棉纤维粉尘,进入人体后,会对肺部乃至全身产生健康损害,导致肺部纤维化和胸膜增厚,进而影响呼吸功能;而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长期低浓度接触石棉会引起间皮瘤,这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其发病有可能是在20年甚至更多年之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幸研究团队的“浙江省职业卫生核心能力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刚刚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一等奖,作为职业卫生业内知名的专家,张幸希望全社会能关注石棉带来的危害。
或许你会问了,自己既不是石棉采矿工人,也不是与石棉制品有关的生产加工工人,有必要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吗?记者调查后发现,其实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石棉就隐藏在我们身边,而且它对普通居民也有健康隐患。
谢先生的爸爸此前身体非常好,所以当被确诊为间皮瘤的时候,父子俩一度觉得是不是医院误诊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谢先生带着爸爸到处奔波求医,连美国最先进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都用上了,但终究是无力挽救爸爸的生命。
爸爸得病后,谢先生除了找寻治疗方式,他也很关注到底是什么问题造成爸爸得了这种罕见的疾病。
20多年前,谢先生的爸爸是炼钢厂的工人,而当时职业卫生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名词。
炼钢厂的保温材料用的是物美价廉的石棉,而这种有着“火浣布”之称的保温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慢慢释放出微小的石棉纤维粉尘,通过呼吸道侵入到工人的身体中。
“尘肺病,许多人马上想到的是矿工得的一种职业病,实际上,除了矿工,还有许多工种也会得尘肺病。我国《职业病目录》将尘肺病分为13个种类,其中12种与明确的病因或工种有关,如矽肺、石棉肺、煤工尘肺等。”张幸说,石棉是导致石棉肺的病因,同时还与间皮瘤、肺癌的发生有关。
张幸说,一般石棉导致的间皮瘤会潜伏20年甚至40年,这样长的潜伏期,使得许多人忽视了石棉的危害。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普遍的使用石棉,如果以潜伏期20年来计算,上世纪90年代应该慢慢的出现间皮瘤患者,病例会逐渐增多,那么在大家印象里为什么没再次出现患病高峰呢?
“因为迄今为止,我国对于间皮瘤还没有建立很好的诊断体系和相应的肿瘤筛查登记制度。”张幸说,间皮瘤的诊断十分艰难,治疗更是鲜有办法,平均存活期只有1年。因为诊断困难,所以国内报告的间皮瘤患者非常少,不少患者甚至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去世。
被问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若不是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样一种材料,听说过,可能也接触过,但具体是什么、哪些地方会用到,就说不太清楚了。
记性稍微好点的,可能会回忆起来:我们在中学里做化学实验的时候,酒精灯上垫着的那张白色的、用来均匀散热的网子,就是石棉网。
石棉是一种硅酸盐矿物纤维,由于耐高温、绝热的特性,成了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保温材料之一,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不少大货车的刹车片、离合器片里,就含有石棉。
相对来说,在我国北方,由于冬天气温较低,使用石棉作为保温材料的地方更多,像在户外的输油管、水管等,大多数都会包裹上一层石棉材料用于保温。
而在我们生活的南方,石棉较多地用于工业领域,如作为保温材料覆盖在大型锅炉的外侧。
另外,石棉还被应用于建筑材料中:在水泥中掺入10%至20%的石棉制成的石棉水泥,曾是隔热、隔音墙板最常用的材料。
性价比高,是石棉作为夏天隔热,冬天保温材料的最大特点。作为一种廉价、制造简单、方便大批量生产的夏天隔热,冬天保温材料,世界各国在经济快速地发展阶段,都曾大量使用石棉,我国也不例外。
石棉有害,很多人都已有认识。那么具体来说,石棉到底是如何危害人们健康的呢?
刚被开采出来的石棉矿石,乍一看和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再看一眼,就能看到矿石边缘有丝丝缕缕的“线头”。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石棉产国,仅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中国出产的石棉矿石大致分两种:温石棉和青石棉,其中温石棉矿石主要产地在西北,青石棉矿石的产地主要在云南大姚等。相对于纤维较硬的青石棉,温石棉制品的制作的步骤更简单,应用场景范围也更广,大部分石棉制品的原材料都是温石棉。
石棉矿石就像是一个个棉花的花骨朵,在经过“轧花”的简单工序处理后,就能被捻成一卷卷的石棉线,而把石棉线纺成石棉布的过程,和普通的机纺基本没区别。
明明是矿石,为什么能像棉线一样纺织?这是因为,石棉其实是由无数细小坚韧的纤维组成,而这些纤维,正是本身无毒的石棉致病的根源:细碎的石棉粉尘,会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接触者的肺部,因此导致一系列疾病。
由于人们曾经一致认为石棉肺只发生在石棉制造企业的工人身上,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石棉导致的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只是停留在“防护”上通过设置防尘罩等保护措施,减少空气中石棉粉尘的浓度,以减少石棉肺的发病率。
然而,直至石棉导致的恶性间皮瘤慢慢的变多地出现,人们才感觉石棉的不良影响远不止在于工业生产领域。
在日本,就曾出现过非石棉生产现场吸入石棉尘埃导致间皮瘤的病例,这也让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研究人员警觉:石棉致癌,并不只是石棉生产制造业工人需要担心的职业病,对所有有可能接触石棉材料、吸入石棉粉尘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隐患。
而石棉又恰恰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就像在使用石棉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的房屋拆迁过程中,拆迁人员就非常有可能接触到石棉粉尘。
如今,有更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机构开始呼吁:能否全面禁止石棉材料的使用?
张幸一直从事职业卫生领域的研究,其中最让他忧虑的事情之一就是石棉的使用。他发现了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有着这样一个石棉使用发展轨迹:经济腾飞时大量使用石棉,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石棉的危害,开始限制使用乃至全面禁用石棉。上世纪90年代末期欧洲全面禁用石棉,21世纪初美国全面禁用石棉,日本也开始禁用石棉。
而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时,也开始大量使用石棉,近年来,逐渐意识到石棉的危害,但仅仅是局部限制使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这种先发展后治病的模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希望我国能跳出这样的怪圈,既然已知石棉的危害,就要严格限制直至全面禁用石棉,提倡使用相对安全的石棉替代品。”张幸说。
“如果不用石棉的话,就要用玻璃纤维或者陶瓷纤维这样的替代品。有些替代品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有些替代品价格比石棉制品昂贵许多;有些替代品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比较高,但单论保温效果也比不上石棉制品。”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达了无奈。
很多浙江人都知道,浙江农村的石棉制品加工业曾盛极一时,尤其是在慈溪、余姚境内的329国道沿线年代时,石棉制品加工点遍布,不少村更是出现过“家家户户纺石棉”的景象。
根据《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85年第3卷第5期刊登的、由田农和李仕明执笔的《浙江农村石棉尘危害的初步调查》一文显示,浙江境内石棉制品生产及加工公司截至1980年已扩大到51家,遍布慈溪、余姚、上虞等11个县市75个乡,务工人数超过91000人,最高年份达到14万余人。
其中,仅余姚和慈溪两县就有30多个乡镇工厂,200多个手纺石棉加工点,工人数量超越6万人。文中,两位学者估算,由于石棉制品生产具有分散在农户加工的特点,造成“一人纺线,全家受害”的局面,实际受害人数大约在40-50万人左右。
2011年4月19日,本报记者曾走访姚市低塘街道邵巷村。在那里记者看到,成片晾晒着的石棉线像是一排排面条,村里到处都有机器发出的轰轰响声。村里有几十个手纺石棉加工点,生产时都把门窗紧闭,不让粉尘污染村庄。
这一年,余姚市以责令限期改进、责令停产整顿、决定关闭三步走的方法,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逐步淘汰石棉生产企业。
如今,在余姚和慈溪,已经很少能见到石棉制品厂,手纺石棉作坊更是几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