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的浙江省两会上,省政协“加快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专题提案引发热议。
这份沉甸甸的专题提案,汇聚了民盟省委会、民革省委会和省政协委员潘云峰提交的3份提案智慧。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升级背后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健全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为经济提质增效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省有关部门把委员提案办理融入到推进工作、破解难题的全过程。由职业院校育人到企业用工需求,再到培优社会生态,纵观全省,一张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网络正在不断织密。
这两天,台州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师班学生张欣浩正在湖北荆州出差,为当地一家制药公司的医疗设施安装控制模块。
从DCS系统安装、电缆连接、模块安装、为服务器搭建程序,到进入调试阶段,张欣浩在师傅的带领下很快上手。
“我们在学校里上过PLC编程课,还有自动化综合实训。”张欣浩说,PLC是智能产线的重要设备,现在上了企业产线,很多工作就不再是“从零开始”的状态。实训课占总课时的70%左右,只有在仿真条件下反复训练,理论和实践才能融为一体。
在台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金国看来,近年来,企业的用人规格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技能逐渐向综合性技能转变;相对应的,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正向集群式发展,实现了从“专业”到“专业群”的转变。比如模具专业,过去只要学模具的设计与加工,现在转向到智能模具专业群,在专业设置上还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覆盖金属材料、数控加工、智能控制,甚至模具营销与管理等内容。“学校结合产业需求,依据专业群划分构建了7个二级学院,以更好匹配台州的产业布局。”
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是输送产业工人新生力量的“蓄水池”,也是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加油站”。民盟省委会在提案中提出,围绕先进制造业、数字化的经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开设配套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快建设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农村农业学院,确保专业设置、产业体系、职业岗位、生产的全部过程等相关环节的精准衔接。
省政协委员潘云峰提出,加强培训中培训工种和就业岗位对接匹配、培训后岗位推荐和就业跟踪帮扶,推动培训内容模块与公司制作过程的精准化匹配,促进劳动者技能层次结构与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共进。
明年6月,张欣浩即将正式毕业,但他却并没有为找工作的事烦恼。“今年参加了一回学校的招聘会,一下接到了五六个意向。现在实习期边干边学,相信未来还是有不少专业对口的工作。”李金国和记者说,近几年,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都很抢手,每年就业率可达99%。
“近年来,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变化,学校在自动化领域新增了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专业,在机械制造领域则增设数字化设计、技术测量等专业,进一步覆盖产业链前后端。从就业情况看,新专业毕业的学生待遇更高、稳定性更好。”
一卷卷面料听从指令,从立体货架里被筛选出列,途经智能裁剪房、智能缝制车间,裁剪完成的零碎衣料全程“脚不沾地”,运用智能吊挂系统,不一会儿就以成衣的形式陆续下线,整一个流程数据实时更新……这是发生在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联数字化服装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幕。
杰克科技制造人力资源总经理黄艳辉和记者说,作为一家生产制造智能缝纫机的企业,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他们对自动化技术人员及设备工程师的需求慢慢的变大。“如在机加工生产线个人就可以胜任工作,而和过去不同的是,这些人要掌握设备编程、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不断走俏,成了企业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但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起的产业领域,还是存在很明显的技能人才缺口。
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民革省委会在提案中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校企共育、定制培养,打造一支与新兴起的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适应新就业形式和企业用工需求。
潘云峰则提出,鼓励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交流传承基地等,打造市域产教培训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培训共同体。
最近,平湖技师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德西数控班的两名学生梁皓和陆杨刚结束了在德国为期三周的学习回到学校。
“在德的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德国同学一同学习了车床加工、铣床加工,数字控制机床加工等项目,这段实习经历加深了我在工艺上的认知,也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大帮助。”梁皓说。
在“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背景下,平湖技师学院与德西福格合作已有九年,双方制定双元制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培育学生,并以订单班模式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学生入学即实习,毕业即就业,可获得行业内可观的薪资。
“接下来,我们计划逐步扩大校企共育规模,让我们更多学生享受更好资源,逐步形成学校培养、德国总部实习、平湖企业工作的人才培养的新的方式。”平湖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龚跃明说。
黄艳辉也和记者说,近两三年来,杰克科技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技师学院等多所台州当地院校开展合作,建立“杰克定点班”,让学生在学业的最后一年或半年立即进入企业定点实习,由企业的技术员、工程师担任培训老师,学生深入车间,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设备和企业相关文化。
“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匹配度,也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黏性,让更多由企业培养而来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留在这里,从而大大节约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资源和时间。”黄艳辉说。
技能人才需要培养,也需要科学的评价和选拔。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对于更好激发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民革省委会在提案中提到,从调研来看,当前不少制造业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和高级技工短缺,存在人员难招、难留的现象,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普工收入低、待遇低、职业荣誉感低,不愿选择工人职业。
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等级认定、薪酬待遇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障碍与瓶颈,怎么样才能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已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必答题。
“技能创富,让产业工人幸福快乐地工作。”走进杰克科技,LED显示屏上醒目的宣传语便映入眼帘。公司自2022年起逐步形成“技能等级+股权分红”的薪酬激励制度,以“技高者多得”的思路提升一线工人的整体收入。
据介绍,杰克科技根据管理岗、技术岗等将职业发展通道分为三大序列70余个职类,普通技工可以向高级工、技师、工程师、首席专家不断晋级,职级的晋升不但可以带来待遇的提升,还可跨平台向管理岗转型。
民盟省委会在提案中提出,统一职业技能标准。这具体表现在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打造不一样的行业间“职业技能通行证”,畅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有者等价流动渠道等。
“过去,玻璃纤维行业没形成统一的国家职业标准;近年来,公司参与制定了国家‘玻璃纤维及制品工’的职业标准,依托该标准,技能人才便可参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鉴定。这对于从业者后续开展人才等级认定,享受相关人才政策等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玻璃纤维行业的头部企业,企业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陈清宇和记者说,目前企业内部已认定、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近5000人次。
去年,浙江省向社会发布153个职业细类技能人才、51类数字职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为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提供参考。
省人社厅官网显示,2023年,全省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报名人数7417人,认定人数6586人,获证人数5049人。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慢慢的变成了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优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树立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一系列政策正让越来越多投身制造业的年轻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