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江西景德镇三宝蓬美术馆举行的“2022中国当代青年青花绘画邀请展”上,云南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谢凌峰的作品《生生不息》参展。参展作品是高72厘米、直径25厘米的花瓶,用建水本地陶土作坯,在传统建水窑青花的图饰上,加上红色印章。
这个作品,是谢凌峰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陶瓷创新设计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创作的,曾于2020年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玉溪文博·工美杯”一等奖。
“遵循传统,打破常规”是谢凌峰在云南大学就读时,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吴白雨给他的教诲。
吴白雨曾担心这个有点“单纯、幼稚甚至呆萌”“固执己见地坚持着对世界喜剧式的憧憬”的男生不一定可以在云南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这个行业中沉下心来。但是3年里,谢凌峰不仅全身心投入到云南青花技艺学习中,毕业后还怀揣着对云南陶瓷文化的热爱,前往云南建水县的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紫陶学院担任老师,而没有回自己的家乡。
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谢凌峰说:“这个选择,是受导师吴白雨的影响,也是对云南陶瓷文化的迷恋。”
吴白雨长期致力于云南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实践与研究。在他的推动下,2007年以来,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先后在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设置了教学实践基地;在学院内建立了陶瓷实验室;在玉溪技师学院成立了“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云南陶瓷工艺文化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玉溪窑青花瓷器复烧工作。2018年,云南大学紫陶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并承担文旅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对云南省陶瓷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进行培训。
多年来,吴白雨团队对建水紫陶、云南青花瓷器、华宁高温色釉陶器的传统烧造技艺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出版了一批专著,建构了云南传统陶瓷烧造技艺的基本学术体系。
2018年,吴白雨面向非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公共美育实践课程“建水紫陶艺术”。2021年,这一课程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课程。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水紫陶艺术”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快乐、趣味,更感到“磨炼了耐心,陶冶了心灵”。
“想做出一个完整的陶瓷作品,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沉下心来慢慢去感受。”2021级舞蹈学专业的马逸灵说,“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保持平稳的心态做事情,不浮躁。”
2021级历史学专业的樊亚文也认为,“当一点点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时候,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说,艺术需要实践,艺术的美感是在劳动与实践中产生的。
“云南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烧造陶瓷的历史。”吴白雨说,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云南陶瓷兼容并蓄,风格独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把非遗艺术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文化和审美能力,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养人才;同时,大学的学术研究,也对非遗传承保护以及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水紫陶、玉溪青花、华宁釉陶、曲靖柴烧、西双版纳傣陶、永胜瓷器等云南代表性陶瓷种类,产业快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2013年,受玉溪市委市政府委托,吴白雨团队成功恢复了中国历史名窑“玉溪窑”青花瓷器烧制技艺,该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近年来,玉溪加快了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了“青花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区。
“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同时‘出生’,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这些代表性陶瓷可能永远只是深藏于博物馆中的历史残片。”吴白雨说,但是,非遗也要变“输血”为自身“造血”。
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虽然某些技艺或产品被淘汰,但其中蕴含的特色元素一旦挖掘出来,依然能受到现代市场的青睐。只要对具备市场开发潜质的非遗项目进行合理开发,经过市场的孵化,就能让非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非遗活化”就能成为精准扶贫的“造血机”。
吴白雨团队研制的“云大青花碗”,利用了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增加了时代元素、文化附加值,通过“互联网+非遗+实体店”“非遗+中介公司”等模式,畅通了销售渠道。
2018年4月,云南大学扶贫办与吴白雨团队联合发起的“义卖云大青花碗,助力鲁史精准扶贫”活动,短短1个月,线万余元,全部捐赠给了临沧市凤庆县鲁史中学,用于基建。
项目组还与丽江永胜瓷厂合作,对云南青花日用瓷器产业化生产进行科研攻关,解决了产品洁白度低、造型单调、云南特色不显著、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生产出的“云南青花鱼藻纹餐具”瓷胎白度高,青花色彩明艳,无铅无毒,过去1.2元一只的碗如今卖到2.8元,该厂年利润预计增加4000万元。
“云南青花瓷绘艺术代表着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的共融,为当代陶艺创作和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吴白雨说,通过设计方法、设计表达等方面的探索,云南民族民间器物文化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活化传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显而易见,智能化革新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逐步扩大合作。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度的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AI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AI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AI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