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国企·改革赋能新发展】中国青年报:国产玻纤“隐形巨头”成长记

日期:2024-07-04 12:41:49 作者: 技术领域

  全球每三支风电叶片中就有一支使用了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巨石”)的玻璃纤维(简称“玻纤”)产品,足见这个国产玻纤“隐形巨头”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日前,记者在“走进新国企·改革赋能新发展”采访活动中了解到,不久前,全球陆上最长超大型玻纤叶片成功下线米,其中就应用了中国巨石的E8高性能玻纤。

  如今,刚到而立之年的中国巨石已经实现了三个“第一”,分别是“热固粗纱全球第一、热塑增强全球第一、电子基布全球第一”,这与中国巨石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停地改进革新密不可分。

  30年来,中国巨石通过4次创业,实现了在玻纤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蝶变”。

  每一次创业都尤为不易。1998年,中国巨石走到了分岔路口,开启了混改的关键一步,成为中国建材玻璃纤维业务的核心企业,1999年,中国巨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新材料行业中进入长期资金市场最早的上市公司。

  这为中国巨石带来了巨大机遇。杨国明表示,作为一个地方非公有制企业,当时想获得超2亿元投资可谓难上加难。上市后,中国巨石募集了2.1亿元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开始筹建当时国内最大的年产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年底建成投产。至此,其玻纤产能与出口均跃居全国第一。

  “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巨石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巨石集团总裁杨国明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建材给予了中国巨石允许范围内的最大自主权。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实现了混合,最终实现了企业经营过程高度市场化的、灵活的、信任的“混合”。

  这些年,中国巨石坚持深化改革赋能发展新动力,“混”出了活力、实力和竞争力。让杨国明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一起到来的,是整个玻纤行业的“至暗时刻”,为了降成本,整个行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价格战”。

  同年,随着中国巨石一个全球顶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年产6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在桐乡建成,中国巨石坐上世界玻纤“头把交椅”。产能上去了,市场却“缩水”了。在杨国明看来,“规模在市场好的时候是优势,市场不好的时候,绝对是劣势,要消化产能,小企业可能还有挑选的余地,我们那时候根本就没有选择,人家有需求,我们一定要在。”

  作为央企,中国建材给予了中国巨石全力支持,才让中国巨石有了渡难关的信心和底气。那一年,中国巨石还是关闭了一些生产线,杨国明说,做不下去,干脆关掉传统小窑、改革。当时,中国巨石还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性能玻纤E6的研发创新,这也让他们有了后来成为“隐形巨头”的基础。

  在混改中,中国建材将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经理层选聘权、投资决策权更大程度授权到了中国巨石的董事会,以减少决策程序。

  “一直以来,我们的决策效率都非常高。”杨国明看到,有的国有企业做出一个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几个月,但在中国巨石,无论是管理层选聘,还是项目建设,这中间还包括几十亿元(不超过中国巨石净资产的10%)的项目都可以在董事会讨论决定,很少需要到中国建材层面。

  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中国巨石的经营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增长。1999年至2022年,其总资产增长了44倍,玻纤产量增长了83倍,营业收入增长了55倍,总利润增长了171倍,合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17倍。

  玻璃配方是玻纤的核心技术,在前沿玻纤技术方面,这个国产玻纤“隐形巨头”一直在进行革命性的自我超越。

  2020年,中国巨石推出了E9超高模量玻纤,其模量超过100GPa(千兆帕),为玻纤领域带来新的高度的模量水平,对行业来说有里程碑的意义。

  90后姚忠华就是E9的核心研发人员之一,他进入中国巨石不久后,就加入了E9攻关的队伍,那时中国巨石刚完成E8攻关。他说,“在这里,创新是马不停蹄的,我们一般研发成功一代,马上就开始研究下一代。”

  “E9的模量一定要达到100GPa。”在姚忠华看来,这是个硬指标,刚研发出的E8已经处于行业领头羊,E9研发还是要超越自己,这是最难的。

  成功源于无数次实验。姚忠华一猛子“扎”进实验室,每天重复查阅文献、做实验,不停思考,日复一日地坐在“冷板凳”上。

  2020年7月至8月,E9第一代第一次在工厂和实验室两端同步试验。虽然姚忠华在实验室已经成功了很多次,但在工厂端还是头一次。最终,两边同步成功,姚忠华很兴奋地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目前,中国巨石已经实现了E9玻璃纤维的池窑化量产,也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5G通信等高端应用领域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当前,这家“隐形巨头”除了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同时,也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上不断布局,持续推动“数字技术+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促进玻纤生产提质增效。

  据悉,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在高性能玻璃配方、超大型池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实现了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基本实现国产化;该基地还集成了超过 1000 台工业机器人,拥有超10万个智能控制点自动化率超 98.5%,同时建有超10万个智能控制点的工业大数据中心,每天采集数据超百万条。

  今年4月底,在该基地四分厂,机器人各个工作区在不停“忙碌”,作为工人的最佳搭档,辅助工人完成各项精准操作而不停“忙碌”,有的在拉丝,有的在捻线,有的在织布…玻璃纤维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坐”上环形穿梭车通过“空中走廊”,被分配各个指定工序,共同完成了玻纤制作的多道工序。并且,一旦这些自动化率较高的机器人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将会自动停机预警并启用备用机器。

  另外,该基地六分厂也是一座 “黑灯工厂”,依靠无人化设备作业。智能物流机器人在智能仓库内“自由”升降,一排排机械手臂在一伸一屈之间完成了一卷又一卷玻纤产品的装卸。

  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未来工厂”的意义在于工作人员数量减少,强度减小,收入增加,但工作效率却显著提升了,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该智能制造基地1000多亩的土地上,一年可以产出 60 万吨粗纱、22 万吨细纱和8亿米电子布,电子布的长度可绕地球两圈。

  另外,中国巨石还将“未来工厂”建设扩大到了外部,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如今,中国巨石的智能制造等先进玻纤生产技术已从桐乡总部推广至成都、九江、埃及苏伊士以及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杨国明介绍,中国巨石还打通了生产制造与企业经营的数据链,通过高标准建设行业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生产经营的全领域的数字化管理。

  中国巨石已建成五大生产基地的产能达到260万吨/年。最终,其生产的玻纤产品通过辐射全球的产销网络被运送到100多个国家,被制作成6万多种产品,再进入老百姓家里。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持续恢复,玻纤行业亦正在复苏。下一步,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杨国明表示,要在玻纤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并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创新的基因要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创新永无止境,老办法要做到极致,并让新办法层出不穷,能不能够做到一代一代传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说,“最终我们创新的工作其实是靠年轻人,有创新精神与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肯定是我们的未来,也是巨石的希望。”当前,姚忠华与团队慢慢的开始研发新的材料,这次他们还是要超越自己。

首页
电话
邮箱
联系